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7:18    次浏览
关于奥数培训班,此前已有不少报道。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,禁止把奥数与升学挂钩,但此类培训非但从未绝迹,反倒以各种名目盛行,愈演愈烈。昨天(2016年10月26日)有个微信公号发了一篇人物采访《海淀拼娃之战》,讲的是北京一些小学生家长每年花上10万元为子女报各种奥数培训班的故事。其中有一个家长,每周让女儿参加6个培训班,奥数班就报了4个,最后终于得到重点中学的“点招”。关于奥数培训班,此前已有不少报道。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,禁止把奥数与升学挂钩,但此类培训非但从未绝迹,反倒以各种名目盛行,愈演愈烈。比如杭州某家奥数培训机构,一到报名的时候,其报名用的APP就会瘫痪,想进来的人太多了。一到周末,这些培训机构热闹无比,前排是孩子在听课,后排是家长在听课,否则家长回家后根本不懂怎么辅导孩子做作业。说白了,奥数就是让小孩提前学习数学知识,从而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。到了小升初,这种竞争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。奥数成绩好不好,明里暗里已经成为重点初中选拔学生的重要指标。而哪怕是小学、初中直升的民办学校,家长对奥数也非常重视。因为到了初中、高中,这依然会是一个拉开分数的利器。没错,这一切都是为了升学,为了抢占优质教育资源。问题是,板子该打在谁头上?从教育体制着眼,取消小升初考试,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,普及素质教育。从教育资源配置来看,优质学校永远是供不应求的,而学校为了继续保持优势,不能不变着花样“择优录取”。培训机构呢,就是在迎合市场的需求。而家长这头,哪怕苦不堪言,也没人敢拿孩子前途开玩笑,让孩子输在“起跑线”上。如果说开始还有家长不屑一顾,现在恐怕多数都已缴械投降。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,把所有人都卷了进去。优质教育资源稀缺,让家长们不得不挤破了头去争抢。许多人都明白这样做是有问题的,可是除非退出这场游戏,否则谁也没能力去改变这个规则。有能力的家长还能花钱“抢跑道”,而对于那些既没有经济条件,也没有能力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的家长,意味着孩子还没走上跑道,就已经先输了一场。别说一年10万元,让贫困地区家长拿两三千块钱给孩子报补习班,恐怕都是一种奢求。这哪里是在拼娃,分明是在“拼爹”,拼实力。即便是拼娃,这也是在牺牲孩子的快乐,去赌一个不可预知的明天。由此可见,当下教育已经严重扭曲,偏离教育本位太远。当家长挤破了头送孩子进培训班,当所有人都被这种教育方式绑架,这又何尝不是教育的失败? 本文来源: 钱江晚报 延伸阅读海淀拼娃之战 上文提到的“人物采访《海淀拼娃之战》”,全文发布在微信公号《每日人物》(ID:meirirenwu)上。为有助于文章的理解,下面是我们节取的报道中的部分观点: 奥数、杯赛仍屡禁不止自1998年北京推行小升初免试入学以来,北京市的小升初,一直坚持“公平”、“就近入学”的原则。“提前点招”、“把竞赛证书当入学依据”、“合办培训班”等行为,被明文禁止。在2012年7月,《中国科学报》再次以“该死的奥数”为题,刊登9篇系列报道,谴责小学生为升学学奥数的现象,甚至提出“奥数之害猛于毒品”的观点。当时中科院院士、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志明质问,“国内外有名的科学家如牛顿、爱因斯坦、达尔文、华罗庚,哪一位考过奥数?中国搞奥数搞出来几个数学家?”舆论在2012年8月18日达到顶峰。央视跟进了“奥数”调查,披露了北京的部分学校直接或变相将奥数成绩作为入学依据的行为。随后,北京市教委掀起 “禁奥行动”。这是近年来关于小学奥数最为严厉的一次整顿。全市所有奥数培训班被叫停,“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”,以减轻学生负担。但由于随机派位的中学良莠不齐,以致于在暗处,以奥数成绩、竞赛证书为依据的选拔方式,仍成为北京部分小升初家长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奥数的替身暗地里,关于奥数的各种培训和考试却仍然在不停改头换面。奥数赛事“迎春杯”在2005年被叫停之后,2012年更名为“数学解题能力展示”,到了2013年又更名为“数学花园探秘”,自称为“科普活动”,撇清与奥数的关系。但在很多家长口中,这些名头还是用迎春杯作为统称。而在各类培训机构中,也不会自称为“奥数培训班”,而改名为“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点强化班”、“数学创新思维班”、“数学小组实验班”等等。如今在北京长期的明文禁止下,小学生培训班课程不再以奥数称呼,而是冠以“数学创新思维”,成了一种类似于“地下工作”般独特的存在。 在小升初家长圈中,海淀六小强都被赋予了缩写,比如人大附叫做RDF,清华附叫做QHF,首师大附中叫做SSF……而一些专有名字,往往也只有圈内人士知道具体的含义,比如DZ是“点招”,意思是提前而精确的招生;KB则意味着“坑班”,并不是说某个培训班很坑人,相反,是“提前占坑”的含义,占住某个重点中学的“招生坑”。于是,在课业之外,孩子们踏上日复一日报班、刷题的征途。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负担。对他们来说,这是能逃离“随机派位”、主宰自己未来命运的重要办法。庞大的奥数培训市场也应运而生。 等待“上岸”一名在北京从业5年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说,学习熟知各类暗语,是老师和家长们必备的工作。而在众多暗语之中,所有的小升初家长们最期待的,无疑是MD。所谓MD,意味着“密电”,即中学直接打给家长们的“秘密电话”。在密电中,学校往往是一副若有若无的口吻,“你们的孩子有可能过来读我们学校。”“一旦接到这样的密电,就意味着你家孩子被这校‘点’了。”该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说。 在北京海淀,家长们把小升初择校成功,称作“上岸”。事实上,能够上岸的永远只有少数人,大部分人都在水里挣扎。一个事例或许能窥见这个群体的数量。2015年4月,一所知名中学曾组织一次关于早培班选拔的考试,北京共有近万名小学生参加了初试。从近万人的初试中,筛选约1200人参加为期一天的“夏令营”,“夏令营”其实也是考试。在这些考试中,数学均为奥数题。其他科目还包括自然科学等知识,最终,只选出450人进行面试。在这个过程中,超过90%的小学生被淘汰,足可见战争的残酷。但父母们不会只尝试这一种选择。家长中流传着一份“秘密培训教材”,该教材由某知名培训机构编写,把小升初的考试分为“明考 ”和“暗考”两种,“明考”是指社会杯赛和机构杯赛,暗考则是每所学校私下组织的各类招生考试活动。以前,社会上的小学奥数杯赛,有四大赛事:希望杯、华罗庚杯、“迎春杯”、走美杯;除此之外,还有各大培训机构组织的赛事,有“学而思杯”、“高思杯”、“巨人杯”;而部分顶尖中学,也通过种种渠道,有自己内部选拔考试的办法,而这些考试中的一部分,也以奥数试题为主。现在很多赛事仍以多种名义存在。该教材的编写者说,“一般来说,学校肯定也不会明确通知你去考试,只是打着‘开放日’或‘夏令营’的旗号,实际上就是考试。”“没办法,都要参加,毕竟每一个赛事都有可能成为敲门砖。”一位家长说。这意味着,他的小孩儿将面临着10次以上的奥数大型考试,这还不算各个培训班里的各类小考。相关链接·|中肯建议|选择学校看什么·全民择校时代来临 责编:小蒲 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订购杂志